查看原文
其他

省委书记8篇大作!江西人必读,事关4500万人的未来!

2015-12-29 头条江西


  评论是党报的旗帜,党报是党委的旗帜。

  12月28日,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强卫点赞了江西日报8篇“我们向兄弟省市学什么”系列评论员文章,并向大家极力推荐。他说:“近期,江西日报连续刊发了8篇学习兄弟省市经验的评论员文章,我逐篇进行了修改,推荐大家认真读一读。”


  注意到一个细节么:“逐篇进行了修改”。领导同志亲自修改党报的重大评论,是我们党的好传统,是党委传递声音、统一思想的重要手段。这8篇评论,从立意,到布局,到修改,强卫书记都亲历亲为。

  强卫书记为什么这么看重这8篇文章?关键是解放思想。


  无论从真理标准大讨论,还是从新世纪以来江西省的井冈山会议,大家对“思想大解放”始终情有独终,都希望通过一个大讨论,然后获得“思想的大解放”,然后就“人心齐、泰山移”。

  强卫书记始终高度重视思想大解放,但他认为,随着信息化、我们对发展认识水平的不断深化,再搞运动式、活动式的思想大解放,效果将不及以前。

  强卫书记选择的春风化雨式的思想大解放。从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以来的历次全会,包括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推进会等重大会议,强卫书记始终围绕着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新论断、新思路、新观点,始终围绕着省委“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深研、深讲、深传。

  三年来,这样的思想大解放推动全省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推动十六字方针在全省深入人心,成为全省上下的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推动全省经济发展增速取得了新世纪以来最好的全国排名。



  强卫书记高度重视这8篇评论员文章,是两年来持续开展省党政代表团赴外省市学习考察、解放思想的阶段性总结、提升。正如他昨天在参加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分组讨论上所指出的那样,此次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目的就是两句话:换种思维抓发展,持之以恒抓落实。这是新常态下,思想大解放的着力点,出发点和关键点。

  昨天,这8篇评论员文章被集纳成册,作为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学习材料,发放到每一位与会者手中。在这里,也集纳一下,统一推送到每一位读者手机里。希望大家抽时间读一读。



01

我们向兄弟省市学什么(上海篇)

不改革就不能前进

本报评论员


从皇甫平到自贸试验区,再到党中央对上海“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新定位,改革已成为上海的图腾与旗帜,成为上海前进的动能与力量。


在赣沪两地合作交流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这样表述改革之于上海的意义:对于上海来讲,已经到了一个不改革就不能前进的阶段。

近乎背水一战的铿锵誓言,生动体现了上海市推动改革的高度自觉。


这自觉,来自“唯有改革才能带来红利”的现实基础。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上海市已没有成片可开发的土地了,但他们却通过改革,在一个个插花地带拼接出了一个个发展“新区”。虹桥商务新区位于4个区的接合部,在合理调配市、区、管委会、街道利益的基础上,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把“边角料”打造成了一个活力四射的现代商务区。

这自觉,来自“推进改革就能带来红利”的巨大成就。上海自贸实验区三个“一万”的对比,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自贸实验区建成前20年累计注册企业一万家,自贸试验区设立后20个月新增企业一万家,而自贸试验区扩区升级仅半年已新增企业一万家。

这自觉,来自“要我改革”到“我要改革”的主动意识。改革本身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改革的目的。上海的同志说,改革如同治病,病症在哪里,改革的举措就跟进到哪里;引起病症的原因是什么,改革的措施就指向什么。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思路,防止了下指标、定幅度,先瘦后肥、先易后难以及数字达标、数字工程等形式主义的弊端,使改革成为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利器。


导向的根本转变,提升了改革的勇气与决心。上海自贸试验区负责同志在介绍裁撤卫生许可时这样说,公共场所干不干净,不在建成之时,建成之时肯定是干净整洁的;关键在于使用过程中的维护、保洁。所以,事前的许可除了增加行政部门一项“审批权力”外,对卫生而言毫无意义,事中事后的监管才是重点。从这个认识出发,上海勇于向自己开刀,干净彻底地主动向市场交出了这项审批权。


还比如,市场管理“九龙治水”的问题由来已久,弊端已为千夫所指。上海市从这个问题出发,下定决心,将工商、质监、食药监组建“市场监督管理局”,“三合一”不是简单的窗口叠加、权力整合,而是管理方式、服务机制的大提升,机关编制减少了三分之一,80%人员调整到市场监管一线。


事实上,类似的改革在我省也有不少顶层设计,但在实际推进中,一些地方着眼的不是以问题为导向,而是以利益为导向,“三位老局长中谁出任新机构局长?合并后多出来的干部怎么消化?监管权力肥瘦间怎么搭配?”在一些人眼里,改革触及利益的维稳压力远远重于改革带来的事业红利。于是,改革设计要么被束之高阁,要么不敢触及利益藩篱推而不动。


生动的对比再次警醒我们,以问题为导向,有如执戟在手,可增改革之勇;而让改革落地生根、产生实效,还要靠改革之智,这就是系统性改革思维。


当今社会架构,已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深度关联。这就要求我们的任何一项改革都不能单兵突进,而要协同推进。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委每年都会确定一些重大改革事项,深入调研、顶层设计、全局推动。比如,推动社会治理改革。为了强化街道、社区力量,上海从责、权、利等各个方面组合推出“取消街道招商任务、提高街道社区人员事业及工资待遇、招聘专职社工”等系列举措,推动形成了“人员争相去街道社区、问题矛盾基本解决在街道社区”的生动局面。


不单“大改革”要如此“兴师动众”,一些“小改革”也是联动而行。以往,上海自贸试验区物流园的集装箱进出,因为单证流和货物流存在时间差,往往需要五六天时间;现在,通过“先进区、后报关”改革,时间压缩到了半天,企业物流成本降低了10%。这项改革并不是简单的优化流程,而是建立了码头一体化营运环境、监管体系、诚信制度等一系列配套措施,整体推进,让改革措施真正落地而又有实效。


上海市的生动实践深深启示我们,改革被称为关键一招,这一招的“必杀效应”不仅表现在其改革内容上,更表现在改革的自觉、勇气及智慧上。上海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想要,都能拿到一整套操作流程、实施细则“依葫芦画瓢”。但那些把改革作为标签、作为门面、作为政绩的施政者,那些在改革之前没有担当、责任、办法的领路人,手里即使有再完美的方案,也只是叶公好龙,不能真正收获改革红利。


面对“十三五”“提前翻番、同步小康”和走出具有江西特点的绿色发展新路子的艰巨任务,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增强改革的自觉、智慧和勇气。省委“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将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实现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三大保障之一,强调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改进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和奖惩机制,充分激发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就是省委对改革的鲜明态度!

(原载2015年12月21日《江西日报》)



02

我们向兄弟省市学什么(广东篇)

不开放就不能生存

本报评论员

新一轮江西党政代表团主动走出去、赴外省学习考察序幕是从广东拉开的。


通江达海,开放悦纳。学习考察首选广东,是因为在30多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它始终敢为天下先,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决心气魄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实践,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开放,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开放就不能生存,用历史的长镜头看待开放,更能清晰证明这一论断。


审视华夏,汉、唐、宋朝都有着雄视寰宇的开放气魄、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汉武帝时期,经略周边、开拓商路,留下了名扬天下的千古“丝绸之路”。然而,明清两朝的海禁和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成为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的重要原因。


只有大开放才能促进大发展。随着小平同志在祖国南海边“画”的这个圈,一个小小的南粤渔村从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开拓创新作为一种基因深深融入到岭南人的血液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重要指示,充分发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创造出很多好思路、好做法、好举措,又一次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广州、东莞、深圳……江西党政代表团行走之地,百姓敏捷敢闯的思维溢于言表,开放发展的金色梦想与热情依旧澎湃。尤其在深圳,这片演绎“春天的故事”的神奇之地,大家一次次强烈感受到引领改革开放的“深圳速度”:前海,15平方公里内完全不布局制造业,依托香港、面向全球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及其他专业服务等四大产业的做法令人称道;华为,依托技术创新推动产品与解决方案服务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显赫成绩,让人心生敬仰;腾讯,秉持“开放还是封闭,决定未来发展前景”理念,短短16年“爆炸式”发展成为中国目前最大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使人叹为观止。


借鉴他人,反观自身。江西近代的式微,表面看是铁路大通道的旁落和赣江黄金水道的沉沦,实际上折射的是交通断则开放衰、开放衰则思想僵的铁律。宋明江西士子心怀天下、纵论朝堂的背影已经远去,江右商帮驰骋南北、纵横四海的足迹已然模糊,近代江西因经济不够开放而导致思想不够解放,安土重迁、画地为牢,让我们的性格一度变得越来越“内向”。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华为不开放就要死亡”名言,撞击着我们的心灵。新一轮全面改革开放大潮正在兴起,是勇立潮头逐浪前行,还是大浪淘沙再次错失机遇?我们的开放意识、理念、思路和方法再次面临严峻考验。


省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提出“七大战略”,全面开放战略是打造内陆双向开放高地的重要一环。全面扩大开放、提升对外合作水平,这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关于“开放发展”的题中要义,也已成为全省上上下下的共识。


走出去,天地宽。我们的“外向”性格已开始急速彰显。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俄罗斯、土耳其、以色列……随着省委书记强卫、省长鹿心社率团广泛开展经贸洽谈,江西企业“走出去”成果丰硕。直方数控、江钨控股集团、中格集团、汪氏蜜蜂园等实力雄厚的江西企业,在广泛的国际产能合作中,纷纷把投资触角伸到海外,实现了与全球市场更紧密的融合与互动。


双向开放的嘹亮号角已经吹响。“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系列国家战略形成叠加优势,为我省“一核两带一板块”区域布局增添了“国家动力”;全球和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我省由沿海开放的腹地变为内陆开放的前沿;长三角、珠三角、中三角“三角联动”,航空、高铁、高速公路、水运等立体交通网络快速发展,开放通道更加便捷。“十三五”实现决战同步全面小康,不再是梦想,而是快步走来的现实。


开放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能力。不开放就不能生存,不会开放也很难生存。在全球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内陆地区怎样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怎样防止“发展凹陷”,怎样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解决每一个难题,都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而要敢于打破各种阻碍开放的隐形壁垒和“暗门槛”,不再走拼资源、拼成本、拼优惠的粗放型开放模式,不断锻造开放发展的能力和本领。


如果说改革是发展的最大红利,开放就是激活改革、促进改革的助推器。我们必须以主动深度参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为切入点,以创新和改革为双轮驱动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种机制”,结合江西“一核两带一板块”区域布局,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新格局,为决胜全面小康贡献开放的力量。

(原载2015年12月22日《江西日报》)



03

我们向兄弟省市学什么(江苏篇)

不创新就不能升级

本报评论员


改革开放初期,抓住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契机,苏南地区乡镇企业的“泥腿子”主动打开国门,与“洋人”谈合作,在制造业领域大显身手。依靠不安分的心和敢开拓的手,乡镇企业遍地开花,一路高走,让江苏成为无可争议的制造业大省,也让曾经的“苏南模式”名动天下。


在苏南地区考察学习的过程中,我省党政代表团成员深刻感受到,创新的“因子”已经融进了这片土地的每个角落。昆山市是台商在大陆地区投资的大本营,在县域经济层面上,实力多年傲视群雄。就在今年上半年,昆山市喊出“昆山之路从头越”的口号,提出转型升级“六年行动计划”。


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速度来看,昆山的前景被广泛看好,经济排名也无掉队之虞。可以说,昆山还没有到需要倒逼改革的地步,这完全是一次主动的求新求变。


昆山的这次自我革命,从顶层设计出发,是对实施战略创新的最新部署。以“创新”为切入点,这也提醒我们,只有落子精准,才能步步领先。创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精心规划,这样才能在国家大政方针、实际发展需求和本地创新能力三者之间找准契合点,让社会各层面在创新大潮中定位清晰、分工明确,从而使零散的创新实践形成一整套的合理制度,使零星的创新分力凝聚成强大的创新合力。


政府在创新中该扮演好什么角色?江南石墨烯研究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这个由常州市政府和武进区政府共同出资组建的行业性科技创新平台、企业孵化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和创业投资平台,吸引了一批领军型创新创业高科技企业纷至沓来。


江南石墨烯研究院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推动创新的大格局中,政府要在搭建平台上下功夫,要紧盯产业方向和科技前沿,引进高端人才,夯实平台基础,为企业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诚然,在创新的舞台上不能只是政府“唱独角戏”,很多社会力量也都期望在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走进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金溪湖创业长廊,随处可以感受到这一股股社会力量在发光发热。驻扎于长廊中的孵化机构,既有投资机构背景的启点咖啡,也有专注于创业服务的创客邦,还有高校背景的苏大天宫……这里是年轻人创业的“圣地”,这里孕育着创新的无限可能与希望。在这里,我们看到,苏州市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力量意愿,积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运用市场机制,走出了一条依靠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新路子。

当技术创新成为迫切的内在需求,创新就能趋同成势、蔚然成风。苏大维格光电公司负责人在给江西党政代表团成员作介绍时,多次提及一句话:“一定要坚持原创。买来的,一定不是最先进的。”好孩子集团的创始人说:“我们不怕被仿造,我们可以自己打倒自己,用新一代产品代替老一代产品。”透过这些话语,“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江苏精神和当地企业家一马当先、勇于创新的精气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推进科技成果的规范化管理,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支持,都需要政府参与进来。在这方面,常州堪称典范。为打造一个崛起的“机器人王国”,常州市政府致力于推动科技研发、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产业链和创新链,在抢占新赛场、形成新规则的大局势中占据了先机。


推动创新,尤其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该政府管的给政府,该交给市场的交给市场。苏州工业园区一年谢绝几十个缺少核心技术的新兴产业项目,转移走近十家高科技行业中的装配加工企业,留下了拥有国家话语权、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制造企业,在工业布局上给未来创造了足够空间;由苏州大学发起、市场主体投资创办的苏大天宫,充分利用“政产学研资转化”资源,为初创企业和大学生创业项目尤其是云计算创业项目,提供政策扶持、科技研发、投融资金等全方位的创业服务,两年多时间孵化出上百个项目。


进,为的是长远布局未来;退,为的是激发企业活力。需要时,政府现身;不需要时,政府隐身。在以创新促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江苏体现出进与退的智慧。这一进一退的艺术提醒我们,要营造创新的社会风气,首先就要着力营造创新者胜出、守旧者淘汰的体制机制,使得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的企业胜出,也让不想创新、创新不足的企业被淘汰。在当前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背景下,政府部门和相关组织要进一步创新管理方式,搭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业服务平台,建立适合企业发展壮大的生态圈,吸引尽可能多的生产要素进入平台,给企业茁壮成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江苏的创新历程告诉我们,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不仅是破解当前困难的关键之举,也是实现长远发展的重中之重。“十三五”期间,我省将以“提质、增效、升级”为突破口,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走具有江西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心怀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学习借鉴江苏的成熟经验,大胆革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彻底改变束缚创新创业手脚的管理方式,让创新在赣鄱大地上处处闪耀着魅力之光。


(原载2015年12月23日《江西日报》)


04

我们向兄弟省市学什么(湖北篇)

不做强核心就不能

形成龙头效应

本报评论员


在湖北武汉学习考察的时候,车窗外不时飘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标语。


身居九省通衢之要冲,从湖北省到武汉市,都深知“做大中心、做强核心”之于发展的重要意义。

近现代以来,围绕做大做强武汉,湖北努力了一百多年。晚清,张之洞首提“大武汉”理念,督办京汉铁路,打造武汉重工业,推动武汉在20世纪初一度成为中国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城市,形成了“大武汉”与“大上海”交相辉映之势,以至于孙中山在《建国方略》里这样写到:“武汉应略如纽约、伦敦之大。”

改革开放以来,因为区位使然,武汉一度失去了像沿海那样第一轮的开放开发机会。然而,逆水行舟、逆势而行,从2011年开始,武汉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为感召,开启了新时期的复兴之路。

学习考察行程中,我们能时刻感受到大武汉发展的强健势头。

定位、规划气魄大。以省会之尊,在省内混个“老大”不是什么难事,但仅仅立足省内、与兄弟们去扒拉个三瓜两枣,身份再尊贵、实力再雄厚的省会,“乾坤”也就那么大。大武汉是“不甘”或者“不屑”于只当省内“老大”的。站在武汉城市规划展示馆,能直观地感受到武汉的志存高远。且不论其“国家中心城市”定位、中三角主动谋划的登高望远,单看其城市生态控制线、生态隔离带建设,不管是规划之前瞻、深远,还是执行之果敢、坚定,都体现了武汉争锋世界、担当未来的雄心壮志。

产业规模大。“老大”要靠实力说话,做大做强产业,“核心”的脊梁硬骨才能雄起挺立,“龙头”的拉动效应才能有效发挥。纵观武汉的产业发展,走的是先大后强的路子。武汉光谷,从一开始就以概念为先发,响了名号、占了码头,以科技为引领,形成了产业集聚,最后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光电子产业竞争的主力军。其光谷生物城以3万科研人员、大型实验室的庞大创新力量,加上第三方的运营实力,短短时间内就形成了冲击千亿规模的爆发之势。

大江、大城,大目标、大平台,大项目、大产业……武汉之大,是地理空间之大、发展手笔之大,更是思想之大、境界之大、格局之大,站得高、看得远、不短视,自立自强、自主自信,体现出的是干事创业的大气派。


纲举才能目张。回望我省,从提出“打造核心增长极”,到“做强南昌、做大九江、昌九一体、龙头昂起”,到“四个强起来”清晰要求,再到“成为引领全省发展的排头兵,成为拉动全省发展的火车头”殷切期望,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是省委矢志不移的坚定目标。因为,南昌不仅是南昌的南昌,更是江西的南昌,是江西协调推动全省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江西面向区域竞争的重要力量。做强了南昌“核心”,才能形成“龙头”效应,带动全省各地发展百舸争流,推动江西更好地对接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更好地融入区域发展,推动区域合作。


做强南昌核心,要跳出南昌看南昌,跳出江西看南昌。在资源大配置、要素大流通的发展格局下,筑不了墙、积不了粮,偏安一隅、关起门来做“老大”,是过不上好日子,也壮大不起来的。只有以开放的视野,站在全球、全国、区域的大格局里去审视南昌、发展南昌,南昌才能获得勃发生机。最近,南昌已显露出一系列这样睨视天下的气魄。无论是赣江灯光秀的打造,还是九龙湖新城的建设,无论是LED产业的推进,还是航空城的做强,都显示出了南昌站前列、立潮头的新气派,让我们看到了做强的雄心。


南昌核心,说到底是干出来的。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双核发展”概念,推动昌九一体化,南昌有些干部一度嘀咕:双核发展,难道不要核心增长极了。且不论这些同志没有深刻理解省委推进昌九一体化是为了更好地做强南昌、做强核心的战略意图,单就心态而论,这种嘀咕就充满了等靠要的思维:单核是独生子,各种资源可独享、尽享,而双核则有人来分一杯羹。无疑,这种思维是要不得的。


靠政策扶持,已是旧常态了。新常态下,政策给不了,给了也扶不起。中央推动自贸区建设,给的不再是优惠政策,而是干事创业的平台,通过改革与实干,创造出可复制、能推广的发展新经验。做强核心,唯有切实让干部作风强起来,强化实干、狠抓落实、务求实效,才能推动各项改革创新,推动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推动城市建设管理跃上新台阶。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纵观中部省份竞争之势,南昌已落后于武汉、长沙、合肥。诚然,南昌发展纵横的空间不大、腹地不深是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南昌做强路上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当前,国务院已经批复了南昌大都市区建设,根据省委、省政府确定的这个建设规划,抚州市辖区、丰(城)樟(树)高(安)、东乡县等经济重镇都将纳入南昌大都市区建设。在这个顶层设计之下,在昌九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以先进理念为引领,以实干苦干为保障,南昌跨越式发展将渐入佳境,南昌的“核聚变效应”终会爆发。


我们期待着这一天!

(原载2015年12月24日《江西日报》)



05

我们向兄弟省市学什么(安徽篇)

不集聚就不能强大

本报评论员


到安徽,江西人心里总有些五味杂陈。从被追者,变成了追人者,角色变换只在一瞬间,个中原因却值得深思。


从家电产业的发展,或许能找到一些答案。


“不到安徽,不做家电。”近些年来,安徽省家电产业采用引进全国甚至世界知名品牌的方式,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让江淮大地成为全国知名家电品牌最集中的地区。直观地描述,就是“冰箱产量占全国1/3、洗衣机产量占全国1/4”。


注意到了时间节点吗?是“近些年来”!正是“近些年”之前,全国很多地方包括江西在内,都认为电冰箱、洗衣机过时了、过剩了,是夕阳产业,是注定要被淘汰的,不愿意引进,更不屑于用力。但是从安徽省到合肥市,坚持大力发展白色家电不动摇,从完善产业布局入手,全力吸引大品牌落户,十年磨一剑,最终占据了行业的制高点。

还记得我们江西曾经名扬一时的那些品牌彩电、冰箱吗?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它们驰骋市场、攻城掠地之时,合肥人的家电还不知道在哪里;而现在,我们的品牌已进入历史的故纸堆,合肥却已雄居“中国家电产业基地”。


我们总是“善于”这样自圆其说:比别人醒得早,但起得晚、跑得慢。这种在“醒”上自豪、在“起”上扼腕,缺少的是一种深刻的自省,缺乏的是一种深层的反思。合肥人给了我们启示,家电产业跑得快,其中的精神,在于不离不弃、锲而不舍;其中的精髓,在于积涓流成大河、聚细沙成巨塔;其中的战略,在于完善承接平台、提升产业集聚。


若是还不太明白,我们可以再看安徽汽车发展的例子。


当1997年,奇瑞人还在厂里连敲带拽捣鼓新车时,我们江西的汽车已经驰骋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一些品牌车辆已成为城市的风景线。但人家硬是埋头苦干,成长于中部地区的三线城市,在白热化的汽车竞争市场中杀出了一条血路。如今的奇瑞汽车,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超越。人们印象中属于中低端路线的奇瑞汽车,与走豪华路线的捷豹路虎开始“联姻”,构建起涵盖中级、中高级、豪华级的格局,摆出了与合资企业全面抗衡的豪迈架势。


解码奇瑞,奇瑞人这样说,除了它自己,芜湖市汽车产业链的配套也是关键。这十几年来,芜湖市围绕着奇瑞这个草创之时还前途未知的“龙头”企业,一头扎下、埋头苦干地扶持、扶链、集聚。如今,从电池到电机,到电控系统,各类汽车配套企业一应俱全,推动奇瑞突飞猛进、一路高歌。


例子看完,再看官方总结:“十二五”以来,安徽省支持各地围绕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立足发展特色和产业基础,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创新型企业为支撑,由省市共同布局创新资源,强化产业链、创新链、资源链“三链融合”,倾力打造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一切都指向了产业集聚。不集聚就不能强大,集聚生产要素、打造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安徽全省上下的共识,也让各地在产业集聚的发展道路上受益。


目前,我省工业总量偏小,这与长期以来很多产业小而全、小而散,导致平均发力、能力分散不无关系。学习安徽经验,我们需要处理好扩张与集聚的关系,既充分发挥现有产能,又注重扩散视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处理好扶优和育新的关系,既大力培育一批百亿企业和千亿产业,又注重扶持小微企业成长。学习安徽经验,我们要深刻把握:推动产业集聚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从战略层面谋划,从战役层面部署,从战术层面推进,统一思想,集中资源,横下心来打一场“持久战”。


战役层面,要按照省委 “抓点、连线、扩面、健体”的战略部署深入推进。持续做强龙头企业,使其成为技术、品牌、质量、管理“四升级”的领头羊,带动产业升级,推动集群发展。大力提升产业链条,按照“产业内部拓展、产业之间延伸”的要求,加快延伸完善。着力做大工业园区,加强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规划、城市发展规划衔接,明确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集群,完善园区服务功能。不断健全市场体系,更好地推动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力量,成为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推手。要推动各地竞合发展,根据资源禀赋,确立各自主导产业、主攻目标,同向发力、协调共进。


战术层面,我们要高度重视金融手段。合肥市在争取“京东方”总投资175亿元国内首条六代液晶面板线项目落户时,创造性采取资本运作方式投入资金30亿元,认购“京东方”定向增发股份,最终吸引了这一大项目、大产业落地,既确保了资金安全,又获得了可观的收益。合肥市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要善于运用金融工具、金融手段,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无限动能。最近,南昌市在推进LED等产业发展时的一系列做法,为我们开了好头,提供了好经验,要进一步总结提升。

抓产业集聚发展,不在一夕之功,也不在一蹴而就,需要各地、各部门以对人民和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大力弘扬钉钉子的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一任接着一任干,坚持不懈抓到底,抓集聚集群集约,抓出实效,为江西“十三五”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提供澎湃的产业动能。


(原载2015年12月25日《江西日报》)



06

我们向兄弟省市学什么(浙江篇)

不拥抱市场

就不能弄潮市场

本报评论员


钱塘潮涌天上来。位居长三角南隅的浙江省,不仅以钱塘江大潮的壮阔闻名于世,更以弄潮市场在中国经济版图中占得重要地位。


第一个个体户、第一个小商品市场、第一座农民城、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纵观浙江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市场体制建构史、市场主体成长史、市场空间开拓史、市场活力激发史。在这片热土上,浙商演绎了无数令人热血沸腾的创业故事。


浙江发展的秘诀在市场,法宝在市场。要学习如何解放生产力、释放市场活力,就不能不学习浙江。


浙江的发展和成功,得益于市场化基础、格局和优势。


用好市场的“无形之手”,浙江人的“市场基因”得到充分释放,平均12个浙江人里就有一个老板,平均41个浙江人里就有一家企业,这支充满活力的创业大军,是浙江经济的优势、活力和潜力所在。


用好市场的“无形之手”,塑造了浙江的市场格局。以阿里巴巴为支点的信息经济商圈,以温州的浙江创意园为圆心的创意文化产业聚集地,以绍兴雷邦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新技术企业群,以义乌国际商贸城为聚集地的专业市场蔚然成林。


浙江的发展和成功,得益于市场化改革形成的政府和市场边界的合理定位。


浙江决策层放手把创新的选择权、话语权交给市场、交给企业,同时自觉承担起引导、规范和服务责任,把市场的活力与政府的科学规划、有效调控结合起来,放手不放责。


面对民营经济资源要素禀赋先天不足的状况,浙江始终把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作为推进改革的重点。近年来,50多个省级部门的1.23万项行政权力经过全面梳理,最终保留4236项,精简幅度超六成。


一方面大幅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权,一方面又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政府以前瞻性的思维制定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规划,引领企业的市场行为朝着政府既定的方向前进,形成集聚合力、发展动力。


撤掉多余的审批门槛做“减法”,在营商环境方面做“加法”,换得了市场活力的“乘法”。


一批规模大、叫得响的集团型民营企业涌现出来。他们居安思危,不满足于固有的发展模式,亮出求新思变、敢闯敢拼的“底色”,从外地甚至是海外挖掘科技创新“智囊团”,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创新,对新兴产业勇于探索前行,通过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加快技术学习速度,实现了在全球化竞争的步伐中始终走在前列。如今的浙江经济,已经摆脱了“几亿件衬衫换一架空客飞机”的陈旧印象,完成了从粗放到集约的升级。


谁能把人民群众蕴藏着的巨大创业热情和智慧才能激发出来,谁就掌握了市场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深谙此理的浙江,始终把创业富民贯穿在执政理念当中,坚持不懈地为百姓搭建创业富民的平台,创造更好的创业富民环境;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和创造,尊重群众的自主和选择,放手让每一个有能力的人都有机会成为创业主体、成为市场主体,让群众创业激情充分迸发,让百姓创业才能充分展现。


这一切,正是浙江经济快速发展和浙江百姓快速致富的“达·芬奇密码”。


当前,江西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既是引导企业技术创新从自发走向自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江西经济发展从投资驱动走向创新驱动的关键。


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准确找出经济运行和经济工作中与市场经济规律不相符、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特别是重大布局和项目有没有按经济规律来抓?资源配置有没有做到与市场需求对接?各项工作有没有真正适应企业主体需求?市场潜力有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要深入研究,找到高招,切实解决。换而言之,就是要遵循市场规律,顺应发展变化,谋好重大布局,抓好重大项目,形成新的支撑力量;要把土地等要素资源配置到好项目、好企业上,提高要素配置效能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避免错配、劣配、低效配;要用价值规律来思考招商引资和服务企业工作,按企业需求当好“店小二”,放下身段、精准服务;要做强自主品牌,加强市场宣传和推广,积极抢占市场份额,提高产品的定价话语权和附加值,坚定不移地运用市场规律,引领和适应经济新常态,推动我省经济加快进入增长中高速、质量中高端的轨道。


活力在市场,空间在市场,出路亦在市场。只有拥抱市场,才能弄潮市场。这是一条不变的铁律。


(原载2015年12月26日《江西日报》)



07

我们向兄弟省市学什么(湖南篇)

不推进一体化

就不能做强城市群

本报评论员


赣江,湘江;鄱阳湖,洞庭湖;长株潭城市群,昌九一体化……江西和湖南,无论是从地缘、历史还是经济层面对比,都极其相似,合作空间广阔。


沪昆高铁开通之际,江西省党政代表团赴湖南学习考察。短短三天,辗转长沙、湘潭、株洲等地,长株潭城市群抱团“两型”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在我省党政代表团成员中掀起了强烈的“冲击波”。大家对于区域发展的期盼,化为从自身做起、融合对接、相向而行的理念和行动:不推进一体化,就不能做强城市群。


城市群是一个区域性产业关联和城市互补的群体概念。在我国,地理范畴的城市群虽然已经存在,但经济功能合理配置的城市群却不多。对城市群建设和功能认识领域的缺失,往往成为中心城市的“圈地运动”;盲目强调城市化率,也带来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非均衡的发展;尤其是产业布局的雷同,带来的或是城市群内经济的此消彼长,或是相互排斥,导致区域内整体竞争力下降。


推进一体化,做强城市群,必须跨越行政区划界限,彻底丢弃“一亩三分地”的观念,突破体制机制束缚,加强协同一体的顶层设计。


在赣湘两省合作发展交流会上,长株潭城市群经验的介绍,让我省党政代表团成员印象深刻:从顶层设计抓起、从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做起,列出任务清单,逐项明确完成时限,明确牵头省级领导和负责部门;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对涉及一体化的重要工作和任务,不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而是在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时,共同发声、共同发力、共同争取。


反观江西,自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作出“做强南昌、做大九江、昌九一体、龙头昂起”重大决策部署以来,调整领导小组,围绕“双核”、“一体”这篇大文章,加速双城发展的重点举措密集出台,区域升级龙头效应也初步显现。借鉴湖南经验,深入推进昌九一体化,必须谋长远、成系统、破壁垒,进一步打组合拳、跳连环马,加强城市规划的立法和制度建设,以顶层设计明晰功能定位、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等区域重大问题,强化昌九一体化中长期发展。


推进一体化,做强城市群,要坚持非均衡发展战略,以促进生产要素优化互补和组合,推进生产力集聚爆发式发展。


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是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国家级新材料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其产品展示馆内一件件跻身世界前列的研究成果,让人叹为观止;湘电集团是我国电工行业的大型骨干企业,公司生产车间里一台台风电大型永磁转子、300吨电动轮自卸车,正在紧张地进行组装。听介绍、看生产、问管理,代表团成员注意到,这两个考察点,一个是新材料产业,一个是装备制造产业;一个在长沙,一个在湘潭。两个城市在融合过程中注重推动主打产业错位发展,真正做到了融合与错位并重。


在我们江西,省会城市南昌与门户城市九江的“抱团发展”也是活力四射。南昌不断加强自己作为全省“运营中心”的作用,实现“大南昌”的格局,以南昌一小时经济圈带动全省的政治、文化发展;九江则充分发挥自己江西北大门的作用,做强港口工业。目前,积淀深厚的昌九工业走廊与成长迅速的九江沿江产业带,已初步形成昌九产业融合对接、错位发展的“T轴”。我们要抓住中央提出“发展一批中心城市”的机遇,坚持非均衡发展战略,在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支持九江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城市以及昌九新区建设方面,谋划超常规措施,使昌九地区成为我省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区。


推进一体化,做强城市群,还必须坚持协同发展,统筹抓好交通、养老、医疗、教育、文化、低保、救济救助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公共服务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曾几何时,长株潭三座城市也面临着各自为政的状况。从长沙到株洲不足50公里,但车辆来回却要通过8个收费站,城市间通行的物流成本很高。如今,江西省党政代表团乘大巴穿梭于长株潭城市群公路交通网络,一路风驰电掣、畅通无阻。为推动城市群走上“融城之旅”,长株潭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龙头效应”日益显现。2014年,长株潭城市群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超过四成。


对照长株潭协同发展路径,南昌、九江已制定“一体化”发展清单,今后应围绕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产要素、生态建设和公共服务等六大领域,加紧推进昌九新区建设,全力打造对接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战略平台。


长株潭一体化的探索,鲜活而生动。江西与湖南都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支点,国家提出建设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大战略,两省融合发展能否迎来更大的舞台?


竞合发展、协同发展,深处是改革,考验的是勇气、担当和智慧。江西在“十三五”规划中,全力构建全省“一核两带一板块”开放高地和“一群两带三区四组团”的城镇空间,必须合纵连横、携手并肩,进一步畅通铁路、公路、水运等通道,鼓励新宜萍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双向发展,促进形成跨区域的大城市群,带动中三角城市群建设,积极推动赣湘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形成参与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载体和抓手。


独行快,众行远。用好后发优势,昂起城市群龙头,江西当书写出新的传奇。

(原载2015年12月27日《江西日报》)



08

我们向兄弟省市学什么(福建篇)

不拼搏就不能成功

本报评论员


背山临海,造就了福建人的爱拼会赢和敢为人先的性格。正是由于这样的性格,解放思想、力求先行,贯穿于福建经济发展的每一个环节。


东海之滨的福建,地处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夹缝中,曾经是东南沿海的欠发达地区,一少资源能源优势,二无行业产业基础,如今却风云激荡,成为沿海经济发展的崭新力量。


若要将福建近年来呈现大步流星、呈跨越发展之势的原因加以总结,离不开一个“拼”字。半年前,在福建考察的江西省党政代表团成员,深切地感受到了“拼”字背后锐意进取的气场和拼劲十足的气力。


爬坡过坎、闯关夺隘,主动融入、主动作为,好字为先、好中求快。在福建,“拼”成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一种价值观念的取向、一种奋起直追的姿态、一种豪情迸发的状态。正是因为始终保持着这种“拼”的决心,福建方能于“无字书”里读出“有”、“敢字曲”中唱出“先”。


“四张清单一张网”,仅省级部门行政权力就精简3827项,精简近半,其幅度罕有匹者;


“转型升级”,无论是传统产业的复苏突围、传统制造业的升级换代,还是城市规划的独具匠心、社会事业的改革尝试,其速度难与堪比;


“完善市场体系”,福建自贸试验区共推出109项改革举措,其中全国首创举措就有45项,其强度无出其右;


“扩大开放”,福建深入推进海西经济区、自由贸易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等六大国家战略,其力度势不可挡。


细细掂量,从抓改革、增活力到调结构、促转型,从治环境、美家园到惠民生、促和谐,桩桩件件都有着大量复杂的细节,点点滴滴都是硬生生“拼”出来的。志气胆气豪气,干劲闯劲猛劲,少了哪样能行?


今天,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每一项改革都可能遭遇“渐进式”与“闯关式”的两难选择,每一步突破都可能面临“砌围墙”和“转风车”的不同较量,每一次调整都可能受制于“做蛋糕”和“分蛋糕”的利益掣肘。碰到那么多困难,历经那么多波折,跋涉那么多险滩,绕开那么多暗礁,要是没有一股子拼劲,是不可能挺过去的。


对照他人,反观自身。今天的江西,发展瓶颈亟待破解,转型升级任重道远,改革攻坚渐行渐深。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和挑战,既有来自经济新常态下的风险,也有来自社会转型期的不稳定因素;既有来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困扰,也有“松一篙则退千寻”的发展隐患。


我们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


我们向福建学习,不仅要学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尤其是大力推进综合改革和自贸区建设的好经验,更要学习完善市场体系、推进资源要素配置改革的好办法,学习激活民间力量、激励人人创业、构筑民营经济新优势的好思路,学习面对新问题能够拿出新办法新招数的信心和决心。


“拼”并非蛮干,而是要有主见、有章法、有恒心。对于那些有利于转型升级的事,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的事,有利于形成新增长点的事,我们就是要敢干、敢闯、敢拼。


敢拼,拼的是改革创新的深度,这是打开强省之门的关键。只有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开刀,在瓶颈与矛盾集中处着力,打好改革牌,才能在“拼”中解难题、在“拼”中求突破。为解决好政府干预过多、政府监管不到位等问题,福建的行政权力清单一减再减、一放再放,权力运行却有章有序,使得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小政府、大市场”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正在显现。有了政府的高效运转,闽商的创新创业才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敢拼,拼的是转型升级的速度,这是推动强省之路的动力。当劳动力、土地、融资、环境等红利和优势不再,以新技术突破为基础的产业变革,成为了新一轮发展的强大引擎。泉州市通过实施“数控一代”工程和“泉州制造2025”发展战略,实现了装备数控化,使制衣、制鞋、纺织产业“老树发新芽”。我们要学的,就是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革新,对新兴产业勇于摸索前行,推动产业结构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增长动力由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换。舍此,别无他途。


敢拼,拼的是干部群众的作风,这是挑起强省重担的腰身。“打仗打将”,广大党员干部的状态怎样、能力如何至关重要。在福建,有“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领导干部,有“白加黑”连轴转的基层干部,有拼劲十足的改革探索者,还有奋力斩断穷根的扶贫带头人。有了这些甩开膀子的实干者,福建“拼”出了一片新天地。


我们已站在历史的重要节点,即将迎来2016年的第一缕曙光,即将开启“十三五”伟大征程。千钧重担慨然在肩,豪迈之情油然而生。面对新常态,面对发展的更高要求,面对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光荣使命,我们唯有实干才能兴赣,唯有爱拼才能赢得未来。


蓝图已绘就,号角已吹响。不要等,立即干,激扬“拼”的精神、飞扬“拼”的豪气、昂扬“拼”的斗志,凝心、聚力、齐步、共进,回报我们的将是一个更加美丽富饶的江西!


(原载2015年12月28日《江西日报》)


撰文:刘 勇 摄影:周 霖 编辑:杨 静


推荐阅读

2015,刷屏江西的那些网络热词


研究生vs本科生薪资大比拼 读研真的有优势吗?


来源/江西日报时政头条

本期监制/林淡 主编/邱黎 编辑/子兰



为强卫书记点ZAN!赶紧学习起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